安格尔:画得那么美,为什么被吐槽那么多?

安格尔,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大师。
一看新古典主义,估计很多人就没啥兴趣了。毕竟现在所谓喜欢西方艺术的人大多都从印象主义开始,然后后印象主义、表现主义、象征主义、野兽派、立体派、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主义、极简主义、后现代主义……,一路下来。
说绘画大师,也是多谈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达·芬奇、提香、丢勒、伦勃朗、莫奈、塞尚、梵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这些人。安格尔嘛,看来大师的名头还不够响亮。
其实,我对安格尔的了解,也只限于几种艺术史书上的介绍。在翻看这些艺术史的时候,看到安格尔的作品都是这样的:
顿时觉得安格尔的人物画好精美、好优雅。出于爱美之心,我又找了安格尔更多的画来看。在看了安格尔更多的画作之后,我大胆下了一个结论:
就人物画的精致逼真、华美典雅来说,安格尔可以说是艺术史上的第一人。
得出这个结论,可能有很多人不服。凭什么?我们来看看安格尔到底有什么本事。
安格尔11岁进入法国图卢兹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3岁就画出了非常精巧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风格的人物肖像画。
这些人物画,笔触轻柔精巧,感觉轻如羽翼;层次分明的发卷和层层叠叠的领巾异常精确、异常生动,安格尔还以柔和的影线来装饰背景,画中人物顿时被衬托得立体丰满。
都说德国画坛一哥丢勒以爱抠细节闻名,他在13岁的时候画了一幅自画像,就被视为神童。但把安格尔和丢勒这两个在相同年纪画的人物肖像放在一起看,是不是觉得丢勒的自画像稍显稚嫩?
这还只是安格尔孩子时期的画作,如果你看了安格尔中晚年画的那些巴黎名媛肖像画,那种让人窒息、摄人心魂的美,肯定会直击你的内心。
但是就是这个画出美得让人震撼、美到让人心醉的作品的安格尔,在艺术史上却是被频频吐槽。
槽点一:
极端守旧派。
安格尔自己也这么宣称,不过极端二字是我加的。
为什么说安格尔是极端守旧派呢?
这主要是因为安格尔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传统开始瓦解的时候却狂热支持、坚决捍卫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权威。
要知道,安格尔生于1780年,死于1867年。安格尔活过的这87年,是法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称帝、波旁王朝复辟、七月革命、二月革命、拿破仑三世政变这些当时世界历史上的大事,轮番爆发,君主政体、共和政体、帝国政体像走马灯一样交替更迭。
艺术领域则是浪漫主义、色彩主义、现实主义、神秘主义、印象主义等艺术风格和流派群起并立。面对这样的局面,安格尔很痛心,认为这是一种不可救药的粗俗和堕落,是对善与美的戕害,艺术,必须回到古典。
于是1806年,安格尔向巴黎艺术沙龙展提交了《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一画。
这是安格尔在1801年获得罗马大奖后,第一次向艺术沙龙展提交展出作品。
对于当时的艺术家来说,参加巴黎艺术沙龙展是攀上艺术巅峰最重要的一步。在那个年代,攀登艺术巅峰的标准路径是:
考入巴黎美院
赢取罗马大奖
画作进入巴黎艺术沙龙展览
成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
巴黎艺术沙龙展是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艺术竞技场,前两步都只是获得官方认可,艺术沙龙则是接受公众和批评界的检验,只有在这里获得认可,才能进入大师行列,当院士、带学生,坐收名利。
安格尔提交《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可以说是信心满满,因为他是罗马奖得主、而且还是专为拿破仑画肖像的五名画家之一。
看得出这幅画非常用心,画中的拿破仑威武庄严、令人畏惧,完美呈现了一个独裁者的气质。拿破仑身上层层叠叠的绫罗绸缎、雍容华贵的天鹅绒、白色的貂皮,极尽精雕细琢之能事,每个细节都是完美无瑕,尽显王者气质。但是,当《王座上的拿破仑一世》于1806年9月在巴黎沙龙画展首次公开亮相后,立刻引起舆论界的冷嘲热讽。
批评家很愤怒,认为安格尔这幅画简直就是一幅“哥特式作品”,野蛮、粗俗,是要把“艺术拉回到原始阶段”。批评家这么认为,是因为安格尔这幅画借鉴了文艺复兴前15世纪初佛兰德斯画家扬·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而这种画风太陈旧了。
而当时,展现国王或帝王权势的肖像应该是这样的:
而安格尔一反这种标准、正统的画法,把拿破仑画成“手拿权杖坐着”,完全是不合常理的姿势,让人想到的是拜占庭式圣像上的基督、圣徒以及罗马皇帝,简直就是“怪诞诡奇”。
于是安格尔倡导一种怀旧的古典主义风格(其实是想一夜成名)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了。1806年10月22日,安格尔满含委屈写了一封信:
“一夜之间,我从一个知名的画家变成一个拙劣的画家,我精心创作的作品竟然变成了不堪入目的东西”。
这次被艺术界痛批,让安格尔很惨,将近20年的时间都得不到认可,一直处于人生低谷。但是安格尔这个人还是有他的过人之处,那就是百折不挠。
当然,安格尔也从第一次打击中吸取了教训,他认为之前自己的画风是被导师大卫带偏了,所以他拿到罗马奖,去罗马游学期间,找到了未来的艺术之路:“我要追随大师们的道路……拉斐尔的道路。”就是专攻拉斐尔的风格。
1824年,安格尔第三次参加巴黎艺术沙龙画展,提交了《路易十三的誓约》。
前面说过,1806年安格尔在艺术沙龙上展出作品被痛批,后来在1819年,安格尔又被痛批,这是安格尔第三次冲击艺术沙龙,说什么也伤不起了。谢天谢地,安格尔的作品一展出竟然引起轰动,那是压倒性的、潮水般的叫好,人们把安格尔称为:“新时代的拉斐尔”、“古典主义传统的修复者”。
安格尔在经历中年危机后,终于获得大众认可、获得主流认可,于是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名号、专门的画室纷至沓来。而且,安格尔的画室成为巴黎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画室之一。
本来吧,安格尔只要安安心心走自己的艺术之路,人生也是岁月静好,圆满完美的,但是坏就坏在,安格尔成功之后,真把自己当作古典主义艺术传统的守护人,一心要把这种风格当成绝对律令,树立成时代的权威,还搞出一些格言警句:
素描是对艺术的忠诚
构图乃艺术之本
荷马是一切优美的源泉和范本
要拜倒在美的面前去研究美
古希腊罗马以及文艺复兴的艺术才是不可超越的典范
在安格尔的画室,必须严格按照这些原则作画。而且素描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的学生,必须经历严格的素描训练:先从临摹版画练起,然后是人体素描,经过这些训练之后,才能进行油画练习。这种严苛而教条的教育模式,把这些“安格尔主义者”的天赋扼杀殆尽,他的学生中,没有一位成大器的。
安格尔不但扼杀了学生的天赋,还对当时新兴的艺术流派进行全力打压,比如大家熟知的浪漫主义艺术大师德拉克洛瓦,因为安格尔的打压,十几年都无法入选法兰西艺术院,对印象派那帮小兄弟也很不宽容,给很多所谓的艺术爱好者内心造成了一万点伤害。
安格尔是不是保守、传统、固执的超级变态?
槽点二:
人物像比例严重失调。
1819年,巴黎沙龙画展上展出了一幅画,就是安格尔的《大宫女》。
看到这幅画,大家肯定很熟悉。这幅画享有盛名,几乎每一本艺术史教材都会谈到它。但是这幅画第一次在巴黎沙龙画展上亮相时,大众非常震惊,一群批评家群起而攻之。
著名艺术评论家查尔斯·兰德勒说:“仔细看这幅画,《大宫女》中的女性没有骨骼,没有肌肉,没有活力,缺乏生机,缺乏立体感,简言之,它完全失真了。”
安格尔的同僚伊拉里翁·盖哈蒂说:“这是一幅拙劣的画作。画中女人背向观众,手臂过于纤细,色调过于贫乏;她的五官还算匀称,可是她缺乏表情,我们无法感知她的思想,甚至无法感受她的情绪。”
评论家德·凯拉特里说:“他的这位宫女背部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
《大宫女》比例失调,人物失真,安格尔没办法啊。因为安格尔崇尚古典主义,线条是根本。所以这幅画布满了相互呼应的曲线。
自上而下:头巾形成的封闭曲线、圆润的乳房的轮廓线、腰部和大腿的曲线。
自外向里:伸展的右臂右腿与蜷缩的左臂左腿构成了反向的线条运动。
自左往右:从颈脖到胯骨到右腿的曲线与帷幔的褶纹形成了平行的线条运动。
光画出线条还不行,古典主义还得讲究优美。在优美的线条中,有一种线条叫“蛇形线”,这种如同波状性的线条才是真正“美的线条”,“富有吸引力的线条”,最适合表现女性人体的优美、丰满和性感。但是蛇形线这种理想线条有一个传统或形式惯例,要达到优雅,可能就需要变形,这就是所谓的“变形与优雅的关系”。所以,“安格尔在《大宫女》的背部特地多画了几节腰椎骨。没有它们,背部的曲线就无法呈现,也无法让人物保持向上的姿势。”也正如安格尔的学生为自己老师辩护时说的:“也许正因为这段修长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能一下子慑服住观众。假如她的比例绝对地准确,那就很可能不这样诱人了。”
其实,安格尔为了展现女性完美、优雅的人体,一生画了很多这种对人物身体结构进行调整、变形的肖像画。
比如1806年画的《里维耶夫人》:
这幅画,安格尔大量使用曲线和反向曲线,这就造成里维耶夫人身体的错位,比如里维耶夫人左臂与肩膀之间的联结非常牵强,为了掩盖这个缺陷,安格尔对里维耶夫人头纱进行了过度描绘和修饰。另外,里维耶夫人的大腿也无法与躯干相连,安格尔在她肩上披上一条羊绒披肩,右臂被披肩包裹,手部优雅地伸出,被披肩包裹的右肩与里维耶夫人扭曲的身体形成一组对角线。
还有《里维耶小姐》肖像:
为了衬托这位13岁少女的可爱与娇羞,安格尔对人物身体的比例进行了调整,比如,画中少女有一双漂亮的杏仁眼,但这双眼睛显得过大;少女的肩膀则过于狭窄,与头部的比例极不协调。有学者将此戏称为“杯球游戏”。
1807年画的《杜维赛夫人》肖像:
看看她的左肩是不是被微微抬高了,这是为了使左肩的弧线线条与椅背的半圆形线条相互呼应,以扩大椅背的半圆形范围。
1814年绘制的《德·桑奥内夫人》肖像:
桑奥内夫人半坐半倚,身体从画面右下角蜿蜒而上,一直到画面顶端中间偏左位置,形成一个柔和的弧度。而她的右手臂则被拉长,以与画面整个的弧度相呼应。
1814年绘制的《卡洛琳夫人》像:
画中卡洛琳位于画作中央,身体呈直角三角形,这样的结构必须把卡洛琳夫人身体拉长,这样,她的头部和双手的比例就显得太小了。
1822年创作的《勒布朗夫人》肖像画:
这幅画同样对人体进行了变形,脖子瘦长,肩部平面化,左手臂则被拉得细长。同时,勒布朗夫人的手指呈锥形,指尖显得过细。
安格尔为了呈现他心中的理想美,刻意扭曲女性身体结构,这种做法遭到批评界的严厉批评。
“安格尔先生画活人,就像几何学家画固体一样。他把人体的各个局部忽而放大,忽而缩小。……,这就叫舍本求末,用刀鞘代替宝剑来决斗。”
波德莱尔曾说:他的作品中充斥着“虚假、欺骗和扭曲”。
槽点三:
安格尔有一颗变态的色欲之心。
安格尔可是一名信奉伦理克制的古典主义画家,怎么会有变态的色欲之心呢?
我们先来看看前面提到的《大宫女》吧。有人说,这幅画是安格尔将大卫的《雷卡米埃夫人像》的侧身和安东尼奥·卡诺瓦的《扮成胜利维纳斯的宝琳娜·博尔盖》的裸体进行了“合成”。
就说前面提到的《大宫女》吧,有人说,这幅画是安格尔将大卫的《雷卡米埃夫人像》的侧身和安东尼奥·卡诺瓦的《扮成胜利维纳斯的宝琳娜·博尔盖》的裸体进行了“合成”。
可是,看看《大宫女》的眼神,看遍西方艺术上的裸像,也找不到这么撩人的眼神啊。约翰·伯格曾将安格尔这幅画中宫女的眼神和现在裸女杂志上的摄影模特儿做了一下对比,那种撩骚、妩媚的眼神,真是如出一辙。
我们再来看安格尔的另外一幅名作《瓦平松浴女》。
这幅画是1808年画的,本来叫《坐着的女子》,后来因为被一位名叫瓦平松的收藏家拥有,所以叫《瓦平松浴女》。
这幅画的人体用优美、流畅的线条勾勒出,轻微转动的脖子、挺直的背部、自然交叉的双脚,非常自然。那种古典主义的人体美,感觉不到一丝欲望的外溢。
实际上,这幅画安格尔压抑了很多内心的念头,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1826年、1828年,他先后复制了两件《瓦平松浴女》,1864年,他又用水彩画复制了一次。自从安格尔1824年度过中年危机,功成名就后,就不需要再压抑内心的欲念。这三幅画,前景中的浴女还是那个浴女,可是背景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仔细看,其中的情色意味,一幅比一幅浓。
1840年,安格尔创作了一幅《宫娥与女奴》,画中轻纱半笼着宫娥柔弱无骨的裸体,如凝脂一般的肌肤,慵懒的神态。这幅画完全不像前面裸女画那种欲说还休的挑逗了,而是一种直白的感官冲击。
安格尔情色绘画的集大成和巅峰之作是《土耳其浴室》一画。在这幅画中,你可以看到“瓦平松浴女”、《宫娥与女奴》中的宫娥、还有《罗杰解救安吉莉卡》中安吉莉卡的再现。
这幅画本来是1848年拿破仑王子(拿破仑三世的堂兄弟)委托安格尔画的一幅后宫主题的作品。安格尔一直到1859年才交付。但王妃对画中过度的情色表现非常不满,画作很快被退还给安格尔。安格尔又用了3年时间对这幅画进行修改,最大的改动就是将这幅画从长方形改成了圆形。
这一改动简直就是变态,因为这样就把这幅画从方形画幅的“展示”变成了“窥视”,从一个圆孔由外向里的窥视。情色意味本来就够浓的了,现在再添变态行为。拿破仑王子也不敢再要了,最后,这幅画被土耳其大使、著名艺术色情画收藏家哈里尔-贝伊以32000法郎的天价买去了。
保守、变态的安格尔,以新古典主义风格登上艺术巅峰,掌控19世纪法国画坛几十年,生前没少被吐槽。当他1867年1月辞世后,很多人总算松了一口气,在那样一个急速向前、不断求新的时代,安格尔简直就是过时的代名词。
但是,安格尔的槽点,使安格尔呈现出其他新古典主义画家所不具备的先锋性,如果没有这种先锋性,安格尔可能被遗忘得更快。而他作品中那些“怪异”的风格,古怪的魅力,也被后来的艺术家发掘、继承和利用。
1863年,爱德华·马奈以一幅《奥林匹亚》对当时的艺坛、以及中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美学趣味进行了极大地嘲弄,这里面难道没有几分《大宫女》的影子吗?
安格尔的学生中虽然没有成大器的,但是印象派中有一个叫德加的小伙子,曾经向安格尔请教,安格尔对德加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年轻人,要画线条,画很多很多的线条,不管是根据记忆还是写生,只要这样去做,你就会成为一名好画家。”于是,德加成为可以比肩安格尔的大腕儿,他也终生感激安格尔。
进入20世纪后,安格尔再次被一些新生代发掘。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曼·雷以一幅《安格尔的小提琴》的摄影作品,直接向安格尔致敬。
在法语中,“安格尔的小提琴”可是个固定短语,因为安格尔除了画画之外,小提琴拉得也不错,小时候还在贵族沙龙上演奏小提琴。于是法语中的这个固定短语就专用来指业余消遣和爱好。而曼·雷的这幅摄影作品也成为艺术中的经典。
而发掘安格尔最为用力的还是毕加索。毕加索笔下多幅引人入胜、新颖独特的作品,都是直接运用安格尔最闻名于世的绘画元素(流动的线条、人物形体的大胆创新),以“纯粹”安格尔的绘画方式展现扭曲的身体。
现在像安格尔那样画画精雕细琢、一丝不苟,画面光滑圆润、纤毫毕现的已经不多了,但是,在面对他那些精巧至极的画时,我们还是要感叹一句:真美啊!
喜欢的话,顺手转发一下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