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中的战争阴影
“我的命还挺大。”钟南山院士在回忆童年时,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了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1937年,不到两岁的钟南山在南京亲历了日军轰炸,房屋倒塌将他埋在废墟下。外婆拼命将他从瓦砾中挖出时,他的脸已经黑紫,险些丧命。这段鲜为人知的童年经历,不仅塑造了钟南山坚定的性格,也成为他人生中最早的生死考验。
从南京到贵阳的逃亡之路
南京沦陷后,钟南山一家被迫逃往贵阳。然而,战火并未停息。他们刚购置的新房再次被日军炮弹摧毁,生活陷入极度困顿。钟南山回忆道:”那时家里生活困难,只有咸菜吃,偶尔有块腐乳就很不错了。”恶劣的居住环境、肆虐的寄生虫、匮乏的食物…这些苦难经历让年幼的钟南山深刻体会到战争的残酷。1945年日本投降时,他听到街头的欢呼声,才真正感受到安宁的珍贵。
战火淬炼的医者仁心
战乱中的生死经历,加上父亲钟世藩(广州中央医院院长)的言传身教,让钟南山早早确立了从医的理想。他目睹父亲用自己的工资购买小白鼠做实验,为邻里免费看病,这些画面深深印在他的脑海。”做医生能帮人解决困难、减少痛苦”,这个朴素的信念成为他毕生的追求。即便后来展现出惊人的运动天赋(曾打破广东省400米纪录),他依然选择医学道路,由于”学医不单让自己身体好,而且能帮助别人”。
从战争幸存者到抗疫英雄
从南京轰炸的幸存者,到非典、新冠疫情的抗疫英雄,钟南山的人生轨迹充满传奇色彩。他坦言:”我面对的是生活,是生和死的难题,这一点儿都不能含糊。”这种对生活的敬畏,或许正源于儿时那段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如今已年过九旬的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职业热诚,用行动诠释着”真正的变老,是不想进修新物品了”的人生哲学。
钟南山的童年经历告诉我们:苦难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正是那些战火中的生死考验,锻造了他坚定不拔的品格和医者仁心,让他在日后一次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挺身而出,成为国人信赖的”抗疫英雄”。